| 
           《索罗斯与泰国金融危机》 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          --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第七章 雾里看花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“从根本上说,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,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缺陷的,被歪曲了的。” 
          第一节 走近感觉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50年代初,当乔治·索罗斯还是个在伦敦读书的学生的时候。他对世界的运行方式就 
          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的志向不仅在于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思,而且也希望对认识世界作出重 
          大贡献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他的指导教师卡尔·波普,鼓励他思考一些大的问题,提出一个宏伟的皙学方式。这种 
          方式可能不仅对整个人类有利,也可能会给提出这种方式的人带来好处。索罗斯馒馒地开始 
          信仰他的挚友柏荣·文的一句话:“你越是能把自己的努力限制在一个抽象的领域,你越是 
          能在实际操作中做得更好。”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索罗斯对抽象物的兴趣,及时地把他引到了金融市场如何运作这一实质性问题上。要去 
          理解他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,最好的切人点是他关于人生和社会的一般理论。他的思想有一 
          个关键词: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感觉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许多人间过同样的问题: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我为什么会在这里?事物一一一大的物体 
          如宇宙、大脑、人类一一一是怎样运动的?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,人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,回到更为实际的问题,如负担家 
          庭、谋生、记得倒垃圾等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然而,哲学家把这些问题作为他们终生的研究课题。乔治·索罗斯渴望成为一名哲学 
          家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虽然没有任何事件激发索罗斯的哲学兴趣,但他却长时间地保持着这种热情。“自从我 
         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。”1987年,在他出版的《点石成金》一书的导言中,他写道,“我就 
          有去理解它的强烈激情。并且我把我自己的理解作为需要被理解的中心问题”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然而,年轻的索罗斯所作的说明仅仅是一个开头,要解决人生的奥秘这一任务几乎是不 
          可能的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理由很简单,即使开始研究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,我们也必须客观地看待我们自己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困难就在于我们不能。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这就是索罗斯的伟大发现: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“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。因此,一个人的思想缺乏可以彼判所为独 
          立的参考点——缺乏客观性。” 
           
              
          索罗斯在他的《点石成金》中这样写过。这一个单独的句子形成了他的理论分析的核 
          心。由于不能达到独立的参考点,因此,人们不能把握本质,不能透过没有被歪曲的七色光谱来看待世界。在50年代初,索罗斯得出结论:“从根本上说,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,在一定程度上有缺陷的,被歪曲了的。他注意的焦点变成了这种扭曲怎样形成了事物。 
             |